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慢性肝炎>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

精选回答(2)

杨健 副主任医师 池州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白内障、青光眼、角结膜病及斜弱视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共同性斜视矫正术等眼科手术。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有眼睛发红、眼部异物感、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畏光等。眼白发黄一般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不当、结膜色素痣、肝炎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眼睛发红

如果患者经常熬夜,或者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从而出现眼睛发红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的情况。

2、眼部异物感

如果患者眼睛内不慎进入异物,如飞虫、灰尘等,可能会导致眼白发黄,同时还会伴有眼睛瘙痒、流泪等症状。患者可以使用清水清洗眼睛,将异物清洗出来。

3、视力下降

如果患者长期熬夜,或者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能会导致眼部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的方式,改善视力下降的情况。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角膜屈光手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4、分泌物增多

如果患者眼睛受到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眼部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在早期可能会出现眼睛瘙痒、流泪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畏光

如果患者存在眼白发黄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眼睛无法正常接收光线,从而出现畏光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佩戴太阳眼镜的方式,减少光线对眼睛的刺激。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角膜屈光手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引起眼部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19-08-04 15:30

举报

杨立志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睢阳区中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科,儿科

提问

你好,根据你的咨询,眼白发黄,不属于疾病,属于一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的有贫血营养不良,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等,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肝胆B超,电解质,胃镜,腹部B超等,详细情况到当地医院相关科室咨询一下看看,

2017-09-26 19:00

举报

医生回答(5)

赵丽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可能表现为眼白变黄、尿液颜色加深、皮肤黄疸、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眼白变黄
眼白发黄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时,会渗透到结膜下脂肪层,导致眼白部分出现黄色染色。眼白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染色,通常从眼角开始逐渐向眼球中央扩散。
2.尿液颜色加深
肝细胞受损后,其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此时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重吸收回肝脏,但因肝细胞损伤而不能将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结果使未结合胆红素经肾脏由尿排出体外,故尿胆红素阳性,尿内胆红素增加,致使尿液颜色加深。患者可伴随尿液颜色呈深黄色或橙色,严重者可能出现茶色尿液。
3.皮肤黄疸
皮肤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此时未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会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影响巩膜等处的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可能伴有瘙痒感。
4.疲劳
因为肝功能受到损害,无法有效地将体内毒素清除,这些有害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并产生疲劳感。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的乏力、倦怠,这种感觉可能比平时更容易感到疲劳。
5.食欲减退
如果是因为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导致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消化酶的合成,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患者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厌油腻等症状,长期如此会导致体重减轻。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肝功能测试、血常规以及超声波检查以评估肝胆健康状况。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重症情况下可能需要光疗或手术干预。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均衡饮食,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4-02-07 02:19

举报

柴月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可能表现为眼白变黄、尿液颜色加深、皮肤黄疸、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眼白变黄
眼白发黄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时,会渗透到结膜下脂肪层,导致眼白部分出现黄色染色。眼白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染色,通常从眼角开始逐渐向眼球中央扩散。
2.尿液颜色加深
肝细胞受损后,其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此时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重吸收回肝脏,但因肝细胞损伤而不能将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结果使未结合胆红素经肾脏由尿排出体外,故尿胆红素阳性,尿内胆红素增加,致使尿液颜色加深。患者可伴随尿液颜色呈深黄色或橙色,严重者可能出现茶色尿液。
3.皮肤黄疸
皮肤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此时未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会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影响巩膜等处的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可能伴有瘙痒感。
4.疲劳
因为肝功能受到损害,无法有效地将体内毒素清除,这些有害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并产生疲劳感。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的乏力、倦怠,这种感觉可能比平时更容易感到疲劳。
5.食欲减退
如果是因为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导致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消化酶的合成,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患者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厌油腻等症状,长期如此会导致体重减轻。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肝功能测试、血常规以及超声波检查以评估肝胆健康状况。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重症情况下可能需要光疗或手术干预。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均衡饮食,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016-03-13 23:40

举报

孙和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
3.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特点
  ①皮肤呈黯黄、黄绿或绿褐色,多有瘙痒;
  ②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③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④血清胆固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临床上较少见,可发生于出生至成年期,以青年多见。

2016-03-13 23:40

举报

吴丽晴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
2.肝细胞性黄疸的特点
  ①皮肤和黏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
  ②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③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尿中排出量也可增多;
  ④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患者的消亿道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胃纳下降、厌油腻、乏力等,严重者伴有出血倾向。

2016-03-13 23:40

举报

闵金敏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眼白发黄的初期症状
1.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可出现寒战、发热、腰部疼痛等急性溶血性的临床表现
  ①黄疸一般为轻度,呈柠檬色。
  ②皮肤无瘙痒。
  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检查可见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

2016-03-13 23:4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眼白发黄

眼自发黄证明出现黄疸。传染性肝病、胆道疾病、妊娠中毒及一些溶血性等疾病是引起黄疸的原因。

  • 症状起因:黄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2.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3.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1)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2)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郁积与肝内胆汁郁积。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癌栓(多为肝癌)、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郁积症(如氯丙嗪、甲睾酮、口服避孕药等)、细菌性脓毒血症、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少数心脏或腹部手术后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属这类黄疸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1)Gilbert综合征:发生黄疸的机制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轻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家族性黄疸)及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重型,预后差)所致。本病特征为除黄疸外,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红细胞脆性增加;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显影良好,肝活体组织检查无异常。(2)Dabin-Johnon综合征:引起黄疸的原因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后,结合胆红素的转运及向毛细胆管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本病特征为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不显影;肝脏外观呈绿黑色(腹腔镜下观察),肝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褐色色素颗粒沉着。本病预后良好。(3)Rotor综合征:发生黄疸的原因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以及结合胆红素向毛细胆管排泌均有部分障碍所致。本病特征为血清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靛青绿(ICG)排泄试验障碍(减低);胆囊造影大多显影良好,仅少数不显影;肝内无色素颗粒沉着,肝活体组织检查正常。本病预后一般良好。(4)Crigler-Najjar综合征:发生黄疸的原因是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使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本综合征可分为重型或轻型,前者因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与脑组织中脂肪组织有极强的亲和力,故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多见于新生儿,其预后极差,多在出生后1年内死亡;后者系肝细胞微粒体内部分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故其症状较轻,预后比重型稍好。(二)发病机制1.正常胆红素代谢(1)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80%~85%的胆红素来源于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从衰老和损伤的红细胞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脾、肝、骨髓)吞食、破坏和分解,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成为血红素、铁和珠蛋白(铁被机体再利用,珠蛋白进入蛋白代谢池),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再经胆绿素还原酶作用还原成胆红素。正常人每天由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血红蛋白约60~80gL,生成的胆红素总量约为340~510μmolL,平均425μmolL;此外,另有15%~20%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无效造血),及肝内游离的血红素、含血红素的蛋白质(包括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P450等),这些物质产生的胆红素称之为旁路性胆红素;从血红蛋白分解来的胆红素(亦包括旁路性胆红素)称之为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非结合胆红素迅速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形成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再经血循环运输至肝脏。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含有非结合胆红素。但非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与脂肪组织有较好的亲和力。(2)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功能:①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场所。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经血液运输到肝细胞时,根据超微结构观察,非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后,即经肝血窦Die’间隙被肝细胞的微突所摄取,进入肝细胞后,非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浆内的特殊蛋白y及Z所携带(y及Z蛋白作为载体),运送至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内。②非结合胆红素的结合(即结合胆红素的形成):在滑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内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非结合胆红素在该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酯,或称为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与1个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称胆红素Ⅰ(单酯),与2个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称胆红素Ⅱ(双酯)。从胆汁中排泌的结合胆红素大部分是双酯胆红素。因结合胆红素呈水溶性,可经肾小球滤过而从尿中排出,故尿中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③结合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形成后如何从肝细胞排出,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是通过主动排泄的耗能过程来完成。结合胆红素经高尔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微胆管、细胆管、小胆管、肝总管、胆总管,经十二指肠乳头排入十二指肠。④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经胆道排入肠道后并不能被肠黏膜所吸收,而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厌氧菌还原酶作用后还原为尿胆原(每天肠道形成的尿胆原总量约为68~473μmol)。尿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体外,也称粪胆素(或粪胆原);小部分尿胆原(10%~20%)被回肠和结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血流回到肝内,在回到肝内的尿胆原中,有大部分再经肝细胞作用后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道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小部分未能转变为结合胆红素,而是经体循环(即小部分尿胆原→肝静脉→下腔静脉→心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体外,正常人每天由尿液排出的尿胆原一般不超过6.8μmol。尿内尿胆原定性试验为弱阳性或阳性(正常胆红素代谢,图1)。2.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图2)。3.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或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最终均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图3)。4.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无论是肝内的毛细胆管、微细胆管、小胆管,还是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图4)。此外,某些肝内胆汁郁积并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 可能疾病:黄疸  

  • 常见检查: 沙眼衣原体抗体  眼球和眼眶的超声检查  

  • 就诊科室:眼科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王昀启

提问

济南甲状腺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