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遗传耳聋
补充说明:遗传耳聋
a******W 2016-02-17 11:3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遗传耳聋可以考虑采取基因治疗、助听器、植入式听觉设备、语言疗法、骨锚式助听器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涉及将正常或改良的基因引入到细胞中,以取代异常或缺失的基因,通常通过病毒载体实现。此方法针对遗传性耳聋是因为其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通过恢复正确的基因功能来改善听力。
2.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种电子设备,能够放大声音,提高听力水平,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听力损失,包括部分遗传性耳聋。助听器能帮助遗传性耳聋患者更好地听到并理解周围的声音,但并不能治愈耳聋本身。
3.植入式听觉设备
植入式听觉设备包括人工耳蜗和骨传导装置,需要外科手术将其置于体内,提供持续的听觉刺激。这类设备对于某些类型的遗传性耳聋有效,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刺激内耳结构,绕过受损的部分。
4.语言疗法
语言疗法是通过专业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沟通技巧的过程,包括聆听、说话、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对于遗传性耳聋患者来说,语言疗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的交流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5.骨锚式助听器
骨锚式助听器利用振动直接刺激颅骨,转换成电信号再传入内耳,从而产生声音。这种助听器适合遗传性耳聋患者,因为它不依赖于外耳道及鼓膜的完整性和功能,可提供清晰而稳定的听觉效果。
建议定期进行听力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任何潜在的问题。此外,为了减少遗传耳聋的风险,提倡优生优育,对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咨询和检测。
2024-03-16 05:24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遗传耳聋?单纯型遗传性聋:耳聋为发病个体唯一的遗传性疾病,其它器官无遗传性损害。伴有其它器官遗传疾病的耳聋综合征:患者除遗传性聋外,尚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遗传性疾病,如眼、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皮肤、内分泌系统、代谢性疾病等。根据迷路的解剖特征,先天性聋包括遗传性聋和其他出生前内耳畸形已定型的非遗传性聋,较多见,包括单耳和双耳聋。相对于遗传异质性的程度来说,经过临床检查仅能根据病变部位将耳聋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耳聋3种。传导性耳聋如由外耳道闭锁所引起者,其根据病变程度可分3组。
2016-02-17 11:32
举报遗传耳聋?病变位于外耳和(或)中耳,引起传导性耳聋,如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听小骨畸形、耳硬化症等。
病变位于内耳,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
病变累及外耳和(或)中耳和内耳者,则引起混合性耳聋,此型比较少见。
先天性遗传性耳聋:耳聋于出生后即已发生,且出生后不再发展的遗传性聋属先天遗传性聋。
遗传性进行性耳聋:出生时耳的各部分均正常发育,听力正常,而于出生后某一年龄阶段方始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最后发展为严重的耳聋。
2016-02-17 11:32
举报遗传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侍性聋指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此类耳聋占基因性聋的10%-20%,婴儿接受来自父母之一方的致病基因即可发病。耳聋患儿既可以是患病父母基因表达的结果,也可以是父母新的基因突变发生所致。基因携带者几乎总是患者,但患者之间临床表现程度有较大差异。 性连锁遗传致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随X染色体传递。此类耳聋占基因性聋的1%-2%,包括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
2016-02-17 11:32
举报遗传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是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此类耳聋只有在两个分别来自父母的等位基因均为致聋基因时才出现耳聋。隐性遗传性聋到目前为止占单基因突变的80%.尽管大多不发病,但基因携带者将把相同基因型传递给他们25%的子女。含有耳聋隐性基因的婴儿如果是家庭中的第一位发病者,由于无相关的全身其他异常及无耳聋家族史,耳聋可在不被察知的情况下出现。
2016-02-17 11:32
举报向医生提问
临床上将听力障碍分为两类: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感音性)耳聋。传导性耳聋是指外耳道至中耳的“鼓膜-听骨链”系统损害引起的听力下降;神经性耳聋属于感音器病变,是指内耳中的耳蜗或听神经至听觉中枢有关的神经传导径路损害,导致听力减退或消失,也称为感音性耳聋。前者声波还可由颅骨通过骨传导传至内耳引起感觉,后者因神经损害,听力均减弱或丧失。耳鸣是自觉的听到耳内有响声,是耳蜗神经干或神经末梢的刺激性病变。目前多数学者也主张归类于听力障碍范围。
耳聋左慈丸
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的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金鳝消渴颗粒
苗医:怡渥曲靳,拉怡任早:科夭罗,卡欧,暗习凶替聋,坳瓦岁岗蛙,仰溪秀切。 中医: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阴虚燥热所致的消渴,以及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丹参酮胶囊
抗菌消炎。用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外伤感染,烧伤感染,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