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补充说明: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a******W 2015-08-05 19:5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直接胆红素偏高可能与胆汁淤积性肝炎、胆石症、胆道梗阻、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有关,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直接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胆汁淤积性肝炎
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管炎症,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进而引起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以促进胆汁排出。
2.胆石症
胆石症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结晶形成结石,导致胆汁流通不畅,从而引起直接胆红素浓度增高。对于胆石症患者,可遵医嘱服用鹅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等利胆药物进行治疗。
3.胆道梗阻
胆道梗阻是指由肿瘤、结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胆汁流出受阻,使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小肠,进而逆流进入血液中,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上升。针对胆道梗阻,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4.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下降,胆汁排泄受阻,造成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肝硬化患者需要接受保肝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护肝药来改善病情。
5.肝癌
肝癌患者的肝细胞受损严重,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成胆汁,因此会导致直接胆红素偏高。对于肝癌患者,通常建议采用靶向治疗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可以配合医生通过介入栓塞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常用的药物一般有索拉非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等。
针对直接胆红素偏高的情况,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同时注意饮食调整,减少脂肪摄入。必要时,应考虑进行超声波检查、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胆道系统的状况。
2024-02-15 23:24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用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故将这种胆红素称为直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接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鉴别黄疸的类型。血清结合胆红素的升高,说明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
直接胆红素的参考值为0-7 μmol/L
间接胆红素的参考值为0.0-18.0μmol/L
总胆红素的参考值为2.52~25.76μmol/L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列出的参考值只能作为大致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试剂不同,所以参考值也有差别,所以建议去询问检测医院的医生。
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能升高。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时,可
直接胆红素试剂盒
直接胆红素试剂盒
疑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为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1、梗阻性黄疸
如果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直接胆红素不能全部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会引起总胆红素高,而发生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等疾病都是引起直接胆红素高的原因。
2、肝细胞性黄疸
如果肝脏不好,肝脏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即肝细胞受损,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这时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同时偏高的现象,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疾病如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等都是引起直接胆红素高的原因。
引起直接胆红素高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直接胆红素高。因此,发现直接胆红素高时,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得了肝脏疾病,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确定引起直接胆红素高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的意义
血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清直接胆红素超过4.5mg/L有临床意义。正常血清中结合胆红素仅占总胆红素的4%-5%,其浓度一般<1mg/L,上限不超过3mg/L。正常血清内测的直接胆红素基本上不反映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的胆红素,而在黄疸时,则基本反映后者的水平。
胆汁瘀积性黄疸时,由于结合胆红素不能从肝细胞和细毛胆管排出,使血清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值升高显著;肝细胞性黄疸时,由于同时有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障碍,以致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也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及胆汁瘀积性黄疸。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比值>40%,而胆汁瘀积性黄疸时常在60%以上,最高的可达90%,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2015-08-05 20:03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1.感染。胆道感染是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感染时胆道中的细菌释放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出葡萄糖醛酸,其游离胆红素与钙盐结合发生沉淀。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虽然含有β-葡萄糖醛酸酶,但含量比较少,同时还存在葡萄糖1,4-螺旋内酯等结抗物,所以不呈现酶的活性。但当胆道发生感染时不仅胆汁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加,而且大肠杆菌、类杆菌、梭形芽孢杆菌感染可产生大量β-葡萄糖醛酸酶。这样β-葡萄糖醛酸酶量的增加以及活性的增加可使大量结合性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它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颗粒。胆红素钙颗粒以脱落红胞、寄生虫卵等为核心,在胆汁中黏蛋白的帮助下不断沉积形成结石。 再者,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胆囊发炎,胆囊壁增厚,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在胆囊内储留时间延长,从而加速结石形成。另外IgA缺乏(人体内一种抗体缺乏)可使胆囊免疫功能减低,增加感染、形成结石的机会。 2.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是我国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另外,肝吸虫病和鞭毛虫病也可以引起胆道壁损伤,并引起胆道感染。此外虫的残体和虫卵可形成结石核心,成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形成条件。 3.胆汁成分改变:胆汁酸能防止或减少胆红素钙的沉淀,而糖蛋白去易成为结石的支架。 4.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使胆红素钙生成加快,且使胆囊上皮细胞分泌更多的糖蛋白,从而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5.饮食:长期的营养不良不仅可影响胆道的正常防卫能力,而且低脂、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使胆汁中葡萄糖二酸内酯减少,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减弱,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增强,易发生胆红素沉淀而形成胆色素类结石。 6.胆道系统先天性异常: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所导到的胆流障碍均易在该部发生胆结石。什得注意的是,营养不良状态在胆色素结石的病人中是常见的。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