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书写痉挛怎么办
补充说明:书写痉挛怎么办
2015-05-30 08:2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书写痉挛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书写痉挛可能跟局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有关,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缓解,也可以适当地活动手指关节,能够使局部的肌肉得到放松。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局部的肌肉出现了痉挛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具有解痉作用的药物,比如盐酸乙哌立松片、复方氯唑沙宗片等,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
3、肉毒素注射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通过注射肉毒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影响正常的生活。
4、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等,能够使局部的神经受到保护,从而缓解书写痉挛的情况。
5、康复训练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伸展运动、抓握运动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改善书写痉挛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3-02 14:00
举报书写痉挛综合症是由于职业因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动作,从两导致手部肌肉痉挛,出现以书写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症状群。建议去医院拍片检查一下,然后确诊以后,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采用针灸和维生素B1穴位注射治疗,亦可以使用复合维生素B等营养疗法进行治疗
2018-04-12 18:20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手痉挛是瞬间的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可能是有有低血压,或者贫血之类的疾病以后再与遇到这样的情况,慢慢躺平,深呼吸,不要硬掰开手指,如果身边有人的话,让他轻轻地从上往下按摩你的胳膊,待情况好转以后,吃一些流质的含有糖分的食物,如糖水,蜂蜜水之类,就会好很多了。要想彻底恢复,还是要从根本做起,好好吃饭,多喝水,保证充足睡眠,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体质也就会好起来。如果经过调理后还是老样子,那么还是去正规医院神经内科看看比较好。书写痉挛是指发生于手部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病人在握笔写字时非常吃力,手腕和手指都过分用力,但书写仍然十分缓慢,有些患者在痉挛的同时还伴随震颤,导致字迹非常难辨认。病人在做其他活动时手的运动可以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年轻人,影响学习和工作,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非常适合手术治疗。手术即可以采用核团毁损的办法,也可以植入脑起搏器,前者立竿见影,后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参数调整。手术技术的关键是定位要准确,而毁损手术因其不可逆性,对医生的技术经验要求更高一些。
2015-05-30 08:22
举报这个病的特点是常因躯体过度疲劳尤其是手的疲劳,或心情紧张而诱发。且越是紧张,越怕字写不好,痉挛就越明显。如果改做其他不需用手去精细操作的事情,心情平静,操作起来则得心应手,痉挛程度很轻,甚至不发生痉挛。西医上对此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您可通过自我按摩来消除症状。用左手小鱼际按摩右手部和前臂;也可用左手中指或拇指点接合谷、曲池、外关穴位,每穴点按分钟,自觉有酸麻胀之感即可。还可针灸风池、百会、合谷、曲池、外关、内关、足三里穴位,每次每穴分钟,每日次。另外还可以按摩手心,具体方法是:先用双手掌快速摩擦次,待手掌发热后,用右手掌心向左手前臂内侧从手指末端向肘部反复推擦次。再擦热手掌,以同样方法用左手掌推擦右手。每天早晚各做次。经过这些活血、通络、解痉的自我治疗,可能会对您的病症有所帮助。
2015-05-30 08:22
举报向医生提问
书写痉挛(writingspasm)亦称原发性书写震颤(primary writing tremor),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动作性震颤,尤以书写时出现震颤,使书写困难最为常见。本病临床较常见,是指患者在书写或做书写动作时出现5~8Hz的手部震颤,不伴有其他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震颤并不完全限于书写动作,做其他相似工作或使用类似工具时也可有震颤。因此,有人提出书写痉挛可分为任务诱导型书写痉挛和姿位敏感型书写痉挛。
定坤丹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深呼吸训练器
暂无数据
银杏叶分散片
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
维生素B6注射液
1、适用于维生素B6缺乏的预防和治疗,防治异烟肼中毒;也可用于妊娠、放射病及抗癌药所致的呕吐,脂溢性皮炎等。2、全胃肠道外营养及因摄入不足所致营养不良、进行性体重下降时维生素B6的补充。3、下列情况对维生素B6需要量增加:妊娠及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长期慢性感染、发热、先天性代谢障碍病(胱硫醚尿症、高草酸盐症、高胱氨酸尿症、黄嘌呤酸尿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血液透析、吸收不良综合症伴肝胆系统疾病(如酒精中毒伴肝硬化)、肠道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肠炎、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胃切除术后。4、新生儿遗传性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