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科> 妇科> 月经量多>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

医生回答(3)

丁雷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月经过多可以考虑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穴位贴敷、饮食疗法等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妇科问题。
1.中药调理
通过服用补血、止血、调经类中药来改善月经量过多的症状。这些药物能够补充气血、调节内分泌失调,从而减少月经量。
2.针灸疗法
选择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针灸可刺激体内血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有助于缓解子宫内膜增生引起的不适感。
3.艾灸疗法
选取气海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促进宫腔内淤血排出,减轻月经期间的腹痛及出血量增多现象。
4.穴位贴敷
将适量的益母草、当归、川芎等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水调制成糊状,涂抹于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上并用胶布固定。上述药材合用具有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因此对于因气血虚弱导致的月经量过多具有一定效果。
5.饮食疗法
日常生活中适当进食红枣、红豆、阿胶糕等食物,有利于辅助改善病情。因为以上食物均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所以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针对月经过多的情况,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症状。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2024-01-23 06:08

举报

李瑞萍 主任医师 山东红十字会不孕不育医院

擅长:擅长男女不孕不育症治疗,尤其在输卵管性不孕、排卵障碍等女性不孕和男性弱精、少精等

提问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肾阴虚、脾虚、肝郁等。

1、气虚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气虚的患者由于气的固摄功能减弱,不能收敛精气,导致月经过多。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2、血热

血热是指热邪侵入停留于血分,并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如血热妄行、迫血妄行等。血热的患者由于热邪扰动血液,导致血液妄行,从而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清热固精汤、犀角地黄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3、肾阴虚

肾阴虚是指肾脏阴液不足,无法滋润濡养,制约阳热的功能下降,使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热表现出病态,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月经过多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4、脾虚

脾虚是指脾脏的运化和输布津液功能失调,使身体不能正常运化,而且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使患者出现月经过多、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5、肝郁

肝郁是指肝脏的疏泄功能异常,导致体内气机失于畅达、疏通,导致气机瘀滞,无法正常运化体内血液,从而出现月经过多、胸胁胀痛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中医治疗时,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影响药效。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5-05-05 14:21

举报

李志恒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主方举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北黄芪2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升麻15克,炙甘草9克,何首乌20克,阿胶15克(烊化),海螵蛸15克,茜根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选加炮姜炭、破故纸、鹿角霜,以温经固冲止血。如血块较多,小腹痛或有子宫肌瘤者,选加三七片、失笑散、荔枝核、七叶一枝花,以化瘀止血止痛。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2)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二稔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岗稔根50克,地稔根30克,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熟地黄15克,棕榈炭12克,炙甘草9克,桑寄生30克,赤石脂20克,功能益气养血止血,主治崩漏及月经过多属气虚者。 血热型 【证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心烦口干渴,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2015-05-04 22:3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月经量多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menorrhagia)的定义是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期出血量多,但月经间隔时间及出血时间皆规则,无经间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经血的突然增加。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一类。临床上以出血时间与基础体温(BBT)曲线对照,将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分为月经量多与经间出血两类。

推荐医生更多

胡卫和 主治医师

提问

杭州阿波罗医院

李兰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文芬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梁梅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依俐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王晓红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