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阴茎勃起异常
补充说明:阴茎勃起异常
a******W 2014-08-27 20:5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阴茎勃起异常可以考虑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激素疗法、血管外科手术等方法来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减轻压力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可能影响到性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进而改善性功能。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肥胖、高血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勃起功能障碍有关。
2.心理行为疗法
心理行为疗法通常由专业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认识并接受自身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技巧训练来缓解紧张情绪,恢复正常的性反应。此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克服对性问题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重新建立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许多男性因为担心无法正常勃起而出现功能性阳痿,这属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加环磷酸鸟苷水平,松弛平滑肌细胞,使血液流入海绵体,达到促进阴茎勃起的效果。上述药物能有效增加阴茎血流量,改善勃起功能。但须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4.激素疗法
激素疗法涉及调节体内雄激素水平,例如口服或丙酸睾酮注射。需遵医嘱制定个性化方案。雄激素对于维持勃起功能至关重要。针对低睾酮症所致者可提升其浓度至正常范围附近以改善性欲和勃起硬度。
5.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微小阴茎静脉漏修复术、植入式阴茎泵等,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这类手术旨在纠正导致勃起障碍的解剖学缺陷,恢复正常血液循环。对于某些类型的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有效。
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预防勃起功能异常的发生。
2024-02-15 06:56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异常勃起是指与性欲无关的阴茎持续勃起状态,阴茎持续勃起超过6小时已属于异常勃起。其原因比较多,原发性异常勃起病因不明。继发性异常勃起多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镰状细胞贫血脂肪栓塞等),神经性疾病(脊髓损伤和病变脊柱狭窄等),肿瘤(前列腺癌肾癌等转移癌白血病黑色素瘤等),创伤(会阴或生殖器损伤等),感染或中毒(痢疾狂犬病等),药物(抗抑郁药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抗凝剂等),全胃肠外营养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剂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危害比较大,除外造成疼痛等不适感,还有可能引起阳痿等性功能障碍的可能,严重有可能导致睾丸坏死等情况出现,因此最好及早就诊,积极遵医嘱治疗。
2014-08-27 20:50
举报向医生提问
性欲亢进症,或称性欲过盛症,是指对性行为要求过于强烈、性交过于频繁且能完成性交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性交过频、过快、过剧,甚者见性即有性兴奋,烦躁不安。中医文献将本病列入阳强病范畴,病因多为思淫过度至相火妄动或阴虚火旺所致。其因素主要为,受某些性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色情录像等过度刺激,致性心理失常;或神经内分泌失调,如垂体肿瘤、睾丸间质细胞瘤、颅内肿瘤等性腺激素或雄激素分泌过多,缺少抑制;大脑、下丘脑对性激素的感性增强,而致性欲亢进。另外,毒品成瘾也可能诱发性欲亢进。而且其发病率并不低,男女均可见。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沉香十七味丸
“白脉病”:白脉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以及各种神经。出现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肌筋萎缩、偏瘫、麻痹、言语不清等症状。“赫依”血不调:是指赫依与血相互不合而形成的疾病,本方指跌打损伤、扭挫伤、筋骨肿痛、骨质增生、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引起的疼痛、瘀肿、功能障碍等症状。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