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
补充说明: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
a******W 2014-08-27 19:2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昏迷、惊厥等,这些症状可能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感染或炎症的影响。由于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建议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治疗。
1.发热
乙型脑炎是由感染了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性疾病,病毒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引起发热。体温升高通常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能伴有出汗或寒战。这些症状表明机体正在对抗病原体。
2.头痛
乙型脑炎时,炎症因子会刺激颅内痛觉敏感结构,使神经递质释放增多,从而引发疼痛信号传导至大脑皮层而诱发头痛。头痛可位于前额、顶部或枕部,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有时伴随恶心和呕吐。
3.呕吐
乙脑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呕吐的症状。呕吐可能是由胃肠道不适或其他全身性反应如高热所触发,呕吐物可能为食物残渣或黄色胆汁样液体。
4.昏迷
乙型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复制,影响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者可陷入昏迷状态。昏迷通常发生在疾病的晚期,患者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5.惊厥
乙型脑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脑实质广泛散布并繁殖,导致脑组织水肿、充血、点状出血、坏死,形成以血管套为主的肉芽肿病变,当病变累及大脑皮层运动区时,就会引起惊厥的发生。惊厥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抽搐,可涉及身体不同部位,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伴有意识丧失。
针对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建议进行头颅CT、MRI或腰椎穿刺术来评估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帕尼单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2024-02-18 02:0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重症病人可有呼吸循环衰竭,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目前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乙脑已由传统的儿童传染病转向成年、甚至老年人。
2014-08-27 19:22
举报向医生提问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属于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是乙脑的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乙脑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转移因子注射液
临床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意识障碍-心/肺疾病的恶病质-癌性恶病质和癌肿治疗的后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颌面部损伤-头颈部癌肿-吞咽障碍-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3.危重疾病-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血症-大手术后的恢复期;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5.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布美他尼片
1.水肿性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脏疾病(肾炎、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应用其他利尿药效果不佳时,应用本类药物仍可能有效。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2.高血压:在高血压的梯度疗法中,不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但当噻嗪类药物疗效不佳,尤其当伴有肾功能不全或出现高血压危象时,本类药物尤为适用。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用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例如失水、休克、中毒、麻醉意外以及循环功能不全等,在纠正血容量不足的同时及时应用,可减少急性肾小管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