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血管内凝血> 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正常范围因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异。性血管内凝血时,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和合成障碍,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水平降低反映了凝血功能的异常。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肝素主要用于血栓形成患者。对于性血管内凝血,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病。
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障碍,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建议定期监测血液指标,以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2024-01-25 03:11

举报

医生回答(1)

吴萍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注意营养,对肉类、蛋类、新鲜蔬菜的摄取要全面,不要偏食。平常可以多吃些有利于病情的食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祝早日康复!

2014-08-13 19:5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管内凝血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称DIC,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血管发生凝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引起严重的广泛的全身性出血。本病又称:去纤维蛋白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或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 症状起因:1.细菌感染败血症。 2.恶性肿瘤 胰腺癌、肾癌、前列腺癌、肺癌、白血病等。 3.产科意外 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流产、妊娠高血压症、死胎滞留、子宫破裂、剖腹产等。 4.其他 (1)严重的头部损伤。 (2)毒蛇咬伤。 (3)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等。 (4)肝病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及其他有严重肝功能损害。 (5)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缺氧、溶血性疾病或溶血反应。

  • 可能疾病: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恶性高血压 羊水栓塞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血管外科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