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周围神经病变分级

精选回答(2)

刘春岭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擅长:睡眠障碍、眩晕,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等

提问

周围神经病变一般可以分为5级,1级为轻度损害,2级为中度损害,3级为重度损害,4级为截瘫,5级为完全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疾病。

周围神经病变一般与长期饮酒、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1、1级

1级为轻度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灼烧感等,还可能会出现肌力减退、肢体远端发麻等症状。

2、2级

2级为中度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远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

3、3级

3级为重度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远端肌肉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4、4级

4级为截瘫,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的症状。

5、5级

5级为完全性瘫痪,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失去收缩功能,无法自主运动。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2023-03-02 14:00

举报

何燕霞 主治医师 衢州市中医医院 三甲

擅长:头晕,头疼,晕厥,麻木

提问

尿毒症的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比较常见,大部分的尿毒症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和尿毒症毒素比如甲状旁腺激素有关系。首先要定期做透析治疗,使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恢复正常,同时可以服用甲钴胺,维生素b1营养神经治疗

2018-11-27 21:11

举报

医生回答(2)

张绅德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级通常依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来进行评估。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外周神经系统中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或混合神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功能障碍。其病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中毒、感染、代谢紊乱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可能包括麻木、刺痛感、肌肉无力、协调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方式来诊断。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神经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常采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族、甲钴胺等;重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等。
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以监测周围神经状况,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动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023-12-23 03:16

举报

李茂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都可使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

2014-08-07 18:5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 可能疾病: 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 强直性脊柱炎性巩膜炎 脊椎骨质增生 腘动脉瘤 颈椎椎管狭窄症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