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肝细胞性黄疸> 尿蛋白1+尿胆原1+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尿蛋白1+、尿胆原1+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可能会导致尿液中的胡萝卜素含量增高,从而出现上述情况。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建议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如果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下,可能会使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肾脏,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使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同时还会伴有尿液颜色改变、尿痛等现象。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青霉素V钾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胆囊炎

如果患者长期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可能会使胆汁淤积,诱发胆囊炎,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出现尿蛋白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消炎利胆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

4、病毒性肝炎

如果患者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导致肝脏部位受到病毒入侵诱发病毒性肝炎,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使尿液中出现尿蛋白,同时还会伴有皮肤发黄、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避免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注意休息。

5、溶血性贫血

如果患者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诱发溶血性贫血,会导致体内红细胞减少,出现尿蛋白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醋酸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合理膳食,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症状。同时,患者应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14-07-31 15:44

举报

医生回答(1)

沈连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建议您最好是查尿常规确诊,可以口服,左氧氟沙星和三金片治疗!还需要需要做注意局部清洁!平时多注意休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有不适请积极就医,遵从医嘱,以免耽误病情。祝你早日康复。

2014-07-31 15:4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尿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 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 症状起因:一、由于肾小球的疾病,使肾小球滤过膜或电荷屏障受到破坏,就会有大量血浆蛋白被滤入尿中,而出现蛋白尿,称之为病理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性等。 二、病理性尿蛋白除了肾小球性蛋白尿外,还有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肾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由于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

  • 可能疾病: 中毒性肾病 子痫 小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