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补充说明: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a******W 2014-07-28 12:3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尿崩症是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尿崩症可能与基因遗传、感染、药物、肿瘤等因素有关。
1、基因遗传
尿崩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尿崩症,则子女患有尿崩症的概率会比较高。
2、感染
如果患者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尿崩症。
3、药物
如果患者长期使用氯磺丙脲、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尿崩症。
4、肿瘤
如果患者患有肿瘤,比如脑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可能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尿崩症。
5、其他
此外,脑外伤、脑部手术等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尿崩症。
尿崩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氢、吲哚美辛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9-03-29 09:55
举报尿崩症替代疗法主要用于完全性尿崩症,部分性尿崩症在使用口服药疗效不佳的情况下也可用精氨酸加压素替代治疗。替代剂包括:加压素水剂:作用仅维持3-6h,每日须多次注射,长期应用不方便。主要用于脑损伤或神经外科手术后尿崩症的治疗。尿崩停粉剂:赖氨酸加压素是一种鼻腔喷雾剂,长期应用可引起慢性鼻炎而影响吸收。
2018-10-12 19:0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尿崩症患者易引起多尿、多饮的症状,这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抗利尿激素不敏感、颅内肿瘤、脑外伤、感染后脑炎等病因导致的。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从而引起尿量增多。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抗利尿激素缺乏
抗利尿激素由下视丘神经垂体束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作用是通过提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来减少尿量。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肾脏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导致大量低渗尿液排出。补充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如去氨加压素可以增加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2.抗利尿激素不敏感
由于抗利尿激素受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导致机体对该激素反应不足,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出现多尿、烦渴、多饮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进行治疗,如氢片、苄氟噻嗪片等药物,以减少尿液产生。
3.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压迫下丘脑或垂体区域,干扰了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分泌和释放,进而影响尿量控制中枢的功能,表现为尿频、尿急、多尿等症状。针对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其中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方法,例如开颅肿瘤切除术。
4.脑外伤
脑外伤可能导致下丘脑或垂体部位受损,影响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引起尿崩症的发生。对于脑外伤引起的尿崩症,需要遵循医生指导,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感染后脑炎
感染后脑炎是由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袭大脑所致,在炎症刺激下,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起尿崩症。感染后脑炎通常采用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需严格按医嘱用药。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每日饮水和排尿量,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或过度饮水的情况发生。必要时,应进行血液电解质分析、尿液分析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2024-01-05 02:49
举报向医生提问
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