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小儿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综合征
补充说明:小儿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综合征
a******W 2014-07-26 15:4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小儿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综合征可考虑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抗组胺药、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生活方式干预
患儿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还需注意保暖。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力提高,减少感染概率;适当的温度有利于皮肤健康,预防不适发生。
2.抗组胺药
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不适症状。上述药物能够阻断组织胺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等症状。
3.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选择特定波长的激光设备对受影响区域进行精准照射。此方法通过高能量密度光线破坏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壁,改善其外观。对于轻至中度的毛细血管扩张具有较好效果。
4.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通常在门诊完成,利用微波辐射作用于病变部位,需要分次进行。微波产生的热量能凝固异常增生的血管,但不会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适用于处理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
5.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包括口服光敏剂后等待一定时间再进行光照,在特定波长光源下完成治疗过程。该方法利用了光敏剂-氧复合物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来消灭异常增殖的组织。适合治疗表皮下方的微小血管异常。
除上述措施外,患儿还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E乳液涂抹患处,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同时,建议定期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4-02-13 18:3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小儿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综合征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又称Louis Bar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小脑共济症状及面部皮肤、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患儿对电离辐射敏感,T细胞功能缺陷,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2014-07-26 15:45
举报向医生提问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本组疾病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异常不自主运动。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可能疾病: 小儿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障碍综合征 眩晕 老年人肝性脑病 铋中毒 韦格纳肉芽肿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卡左双多巴控释片
1.原发性帕金森氏病。2.脑炎后帕金森氏综合征。3.症状性帕金森氏综合征(一氧化碳或锰中毒)。4.服用含吡多辛(维生素B6)的维生素制剂的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人。5.对以前用过左旋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或单用左旋多巴治疗有剂末恶化(“渐弱”现象),峰剂量运动障碍、运动不能等特征的运动失调,或有类似短时间运动障碍现象的患者,可减少“关”的时间。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
清肺消炎丸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痰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富马酸喹硫平片
各型精神分裂症。本品不仅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焦虑及认知缺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