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便秘> 便秘> 小儿黄疸

精选回答(1)

欧汝静 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擅长:全科

提问

 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   
热毒型黄疸的发黄多在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疸的变化。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

2010-06-22 19:3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推荐医生更多

常新庭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胃肠科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向建 主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张金敏 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王敏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施瑞华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