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状
补充说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状
a******W 2022-04-30 22:4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站立性震颤、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深感觉障碍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建议及时就医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1.站立性震颤
站立性震颤通常由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当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大脑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肌肉紧张度以维持平衡。此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出现异常放电,从而引发肢体震颤。震颤主要发生在上肢和头部,在站立时明显,坐下后减轻或消失。
2.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可能与眼外肌麻痹有关,眼外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当病变累及此神经时,可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此类患者的双眼可能出现水平性、垂直性的偏斜,伴有复视等症状。
3.肌张力减低
肌张力减低多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损害,使肌纤维松弛所致。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紧张程度,降低表明肌肉无法保持正常的收缩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无力,特别是在行走时,需要额外用力才能支撑体重。
4.深感觉障碍
深感觉障碍源于丘脑下部、中脑顶盖或延髓的病变,这些区域与深感觉传导路径有关。深感觉包括关节位置觉、皮肤触压觉等,其受损可能导致身体失去协调感。患者可能描述为“踩棉花感”或不稳定的地面行走,这反映了深感觉丧失引起的平衡问题。
5.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遗传缺陷导致的小脑发育不良或小脑损伤所引起,小脑参与控制肌肉协调性和平衡,其功能障碍会导致共济失调。患者会出现步态不稳、摇晃、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写字等症状,伴随有言语含糊不清的现象。
针对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建议进行基因检测、MRI扫描以及血液学检查,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可能包括物理疗法、平衡训练或药物治疗,如美金刚、盐酸金刚烷胺等。患者应避免高危活动,确保充足的休息,并遵循医嘱调整饮食,减少酒精摄入。
2024-02-10 16:11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当病人执行精巧动作时能引发震颤,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颤强化的任何因素影响下,原发性震颤也会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震颤的发病也增多,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小脑疾病的震颤:意向性震颤(如见于多发性硬化与其他小脑传出障碍疾病),出现在运动的肢体接近目标的时候。支持性(位置性)震颤是肢体近端一种粗大的转动性震颤,在病人试图维持某一固定的姿势或负重时最为显著。摇晃是头部与躯体粗大的震颤,也是一种支持性震颤,在维持直立姿势时明显,平卧后消失。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性脑病与其他代谢性脑病病例,当病人向前平伸双手时会出现一种粗大,缓慢,非节律性动作。应用肌电图记录,可观察到当病人试图保持固定姿势时,在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中出现间歇性的肌电静止,造成扑翼样震颤,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震颤,而是一种肌阵挛现象,一种阴性的肌阵挛。 在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中可以发生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天麻钩藤颗粒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
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
用于赖氨酸缺乏引起的食欲缺乏及生长发育不良等。
盐酸美金刚片
本品可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亦促进多巴胺释放,用于震颤麻痹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