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怎样确定亲子关系
补充说明:怎样确定亲子关系
a******W 2022-03-28 17:4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确定亲子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与父母的沟通、观察孩子的行为、DNA检测、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等方式来确定。
1、日常表现
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对孩子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偏差,如过度保护、强迫行为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上述现象。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予以纠正。
2、与父母的沟通
如果孩子与父母存在明显的不适症状,如过度保护、强迫行为等,则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导致的上述现象。建议父母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予以纠正。
3、观察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行为,如故意破坏玩具、不吃东西、撒谎等,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导致的。建议父母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行为,则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导致的上述现象。
4、DNA检测
DNA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等对DNA进行检测的一种方式,可以判断孩子的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判断亲子关系。
5、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导致的上述现象。建议父母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如果孩子出现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则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导致的上述现象。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建议父母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022-03-29 15:13
举报向医生提问
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症状起因:一、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二、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三、Rachman-Hodgon假设RachmanHodg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四、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五、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六、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七、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八、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九、生化研究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就诊科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