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针灸的危害及影响
补充说明:针灸的危害及影响
a******W 2022-03-07 18:2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针灸的潜在危害包括穴位感染、晕针、皮疹或红肿、出血倾向和神经损伤。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告知医生任何出血倾向或药物过敏史,以确保安全。
1.穴位感染
穴位感染是由于针刺时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导致细菌进入体内引起的炎症。可表现为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脓肿形成。
2.晕针
晕针通常是因为个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生理反应,引起大脑缺氧所致。临床表现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采取紧急措施。
3.皮疹或红肿
皮疹或红肿可能是机体对金属或其他物质过敏而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伴有瘙痒、脱屑等症状,需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4.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是指在接受针灸后出现异常出血的现象,多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鼻衄、齿龈出血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等问题。
5.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指在针灸过程中因手法不当或选择错误穴位而导致周围神经受到压迫或牵拉损伤。常见于颈肩部和腰背部,会导致局部麻木、刺痛感或运动障碍。
接受针灸前应告知医生任何药物使用情况以评估潜在风险。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寻求适当处理。
2024-03-25 14:20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病因: 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就诊科室:心理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