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科> 中医儿科> 小儿流口水> 治疗小儿流口水的小儿推拿

精选回答(1)

于晨光 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中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疾病,主要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

提问

治疗小儿流口水可采取揉板门、清大肠、补脾经、运内八卦、捏脊等小儿推拿手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揉板门
首先家长用拇指指端顺时针按揉板门穴3-5分钟。板门穴位于手掌的大鱼际肌处,按摩此穴位能健脾胃、消积滞,从而改善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流涎。
2.清大肠
家长可用双手食指桡侧缘从患儿食指螺纹面起自下而上推至商阳穴为1遍,反复操作3-5遍。此法具有清利肠腑、疏导郁热的作用,可缓解因胃火炽盛导致的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等问题,进而间接减轻流涎的症状。
3.补脾经
家长可以用一手握住孩子的手,然后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从孩子拇指的近端指纹开始沿着一个方向推动到指尖。脾经位于拇指掌面赤白肉际处,推拿此处能够起到健脾益气的功效,对于脾虚所引起的流涎也有一定的作用。
4.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是将右手无名指、小指伸直,其余三指呈屈曲状态,然后用指尖着力于孩子手掌心内劳宫穴,做轻柔缓和地环旋动作。运内八卦有疏风解表、消积导滞的作用,当孩子存在外感风邪或者饮食积滞时,则可能会出现流涎的现象,此时通过运内八卦的方式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调理。
5.捏脊
家长可用双手拇指前部顶住孩子背部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位,其余四指握成拳头状,在后背两侧交替提捏肌肤。捏脊疗法能够刺激督脉及膀胱经,有助于调整脏腑功能,若孩子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上述不适症状,则可通过捏脊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以免因手法不当造成皮肤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及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止并就医处理。

2024-03-13 14:5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小儿流口水 (小儿流涎多)

小儿流涎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 症状起因:当患口腔黏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因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所致者,为病理现象。由于婴儿的口腔浅,不会节制口腔的唾液,在新生儿期,唾液腺不会发达,到第五个月以后,唾液分泌增加,六个月时,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使唾液分泌也增多,以致流涎稍多,均属生理现象,不应视做变态。

  • 可能疾病: 小儿流涎症 手足口病

  • 就诊科室:儿科

推荐医生更多